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職能基準品質管理機制就是以確保職能基準品質為首要目標,透過職能基準審核指標對相關單位所產出職能基準進行指引、檢驗與確保其發展與影響應用之系統化過程。

職能基準品質管理機制之推動,將針對符合品質要求的職能基準,給予認證標章,並透過平台公告,以利培訓單位、學校、企業等機構,可運用於該領域相關之人才培育發展與人力資源規劃,透過明確的產業職場所需能力規格的明確化,更能加速人力發展,符合勞動市場及產業的需求。發展出一個具品質的職能基準,可以有以下效益:


    • 對職能發展單位(同業公會)而言,可以建立於該領域的專業形象,提供會員服務,協助會員建全個別企業會員或整體產業的人力(才)發展藍圖,進而強化個別企業會員或整體產業的競爭力。
    • 對企業而言,可以職能基準為基礎,自行調整後作為內部人力資源選育用留的參考依據,協助中小企業或無能力發展企業個別職能模型者,可以無需從無到有耗費時間人力金錢進行建置。
    • 對學校而言,可以職能基準為參考,了解產業與職場對能力的實際要求,進而反應於校內的課程與學習活動上,並可作為學生就業輔導的依據。
    • 對職訓機構而言,可以充分掌握產業與職場對能力的實際要求,作為培訓需求的依據,規劃符合需求的訓練課程。
    • 對就業服務機構而言,可以充分掌握產業與職場對能力的實際要求,作為服務求職者與雇主的依據,使人盡其才,適才適所。
    • 對政府而言,可以充分掌握產業與職場對能力的實際要求,作為相關政策擬定的參考依據。

由於職能基準是連結職能缺口重要的推動工具,此系統化過程首要確認產業發展的需求程度、建置過程的嚴謹性與代表性、與產出成果的適當性與公信力。綜合國內發展職能基準,與其他國家如美國、澳洲、新加坡等發展國家職能之經驗歸納,依據產業職能基準特性,將諸多指標依照系統分析理論中,以McGrath(1964)輸入(Input)-過程(Process)-產出(Output)模式(簡稱為I-P-O),作為指標構面,整理分成需求面(Input)- 流程面(Process)-結果面(Output)三大面向,各自面向之重點要求如下所述:


    • 需求面:基於職能基準的特質具備需求性與公益性,因此發展標的的選擇應考量對它所屬產業或領域的發展具有明確具體的影響,也要能考慮未來應用的方式及可能影響的人員規模。
    • 流程面:為求職能基準的科學性,發展過程應選擇適當職能分析方法,循序漸進就各步驟做完整資料蒐集或記錄,以及對應的驗證設計。
    • 成果面:職能基準的產出若要展現共通性與代表性,需要具備符合職能基準定義之產出項目與職能基準單元,利於檢視產業發展之前瞻性與未來性,並兼顧產業中不同企業對於該專業人才能力之要求的共通性,以及反應從事該職業(專業)能力之必要性。

詳細說明,請參閱【相關文件下載 > 職能基準品質認證作業手冊】